传承之道 | 《国语》《战国策》......带你走近古人的名山事业!
清人龚自珍在《定庵续集》中言道:“欲知大道,必先为史;灭人之国,必先去其史。”中华民族历来都是高度重视历史的民族,《尚书•多士》载:“惟殷先人,有册有典。”自孔子整理《春秋》以来,中国古代史学名家辈出,史作名著灿若星辰。数千年的文化积淀,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,这些文化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、文献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,而且在当下社会启迪民智、古为今用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。
“传承之道——深圳博物馆藏史部古籍善本展(下)”接“史部(上)”展览的余绪,除已展的以“二十四史”和《资治通鉴》等为代表的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外,侧重于中国古代史部文献中的别史、杂史、史钞、地理、典章律令、书目、金石碑刻等著作。
名山事业
《史记》成书之后,司马迁将其心血之作“藏之名山,副在京师,俟后世圣人君子。”唐代刘知几《史通》说:“古之国史,皆出自一家,如鲁、汉之丘明、子长,晋、齐之董狐、南史,咸能立言不朽,藏之名山。”自上古迄于近世,除煌煌正史之外,别史、杂史、史钞、史评名作迭出。其间或著书立说,或注史传道。立言不朽,藏之名山,以传后世,一直都是史家们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。
国语
国语
[ 吴 ] 韦昭注 [ 宋 ] 宋庠补音
二一卷
明万历张一鲲刻本
《国语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。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。全书记载时间大体与《左传》相仿,记载周王朝及鲁、齐、晋、郑、楚、吴、越诸侯之历史,始于祭公谋父谏周穆王征犬戎(约前九四七),以智伯之亡(前四五三)为下限,总括约四百年史事。依据先王室而后列国,先诸夏而后蛮夷次序编定。其文偏详记语,略于记事,与《左传》互为表里,相互参证,亦可补《左传》之阙。
战国策
战国策
[ 汉 ] 刘向整理
一二卷
明闵齐伋刻朱、墨、黛三色套印本
《战国策》是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国别体史书。西汉末年刘向奉诏整理皇室藏书,将战国游说纵横之士言论编订成集,名之“战国策”。全书计有西周一篇,东周一篇,秦五篇,齐六篇,楚、赵、魏各四篇,韩、燕各三篇,宋、卫合为一篇,中山一篇,三十三篇,载录上起智伯灭范氏(前四〇九年),止于高渐离以筑击秦皇(前二二一年)两百间年史迹。
什么是套印本?
套印本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分版印刷的书籍。在一块雕版上用不同颜色印刷文字或图象,称为多色套印。多色套印起源于宋代,用于纸币的套印。到了元代,出现了书籍的朱墨套印。
套版印刷的发明是印刷术的又一大进步。普通雕版印书,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,称为“单印”,而用套版方法印出来的书,则具有两种或几种颜色。它是在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上,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,重复叠印而成,所以叫“套版”,或叫“双印”,这一套技术就叫做“套版印刷术”。用这种方法印出来的书,称为“套印本”。一般双印多用红、黑两种颜色,这样印出来的书称为朱墨本,用三种颜色的称为“三色本”,依照用色的多少类推,又有“四色本”和“五色本”等。
劝善金科
哈佛燕京学社藏
清乾隆年间内府刊刻
红、蓝、绿、黄、黑五色套印本
明代社会经济繁荣,刻书业发达。除了官刻、监刻、经厂刻、藩府刻等刻书机构外,民间坊刻也遍地开花。随着刻书技艺不断发展,万历年间,吴兴书商富户闵齐伋创套版分色印刷,用分版分色技术来套印书籍,开创印刷史多色套印先河。闵齐伋、凌蒙初两大家族是套印书籍的主要代表,刻书多精工,刻书用纸多洁净白棉纸,映上多色,色彩斑斓,展卷生辉。明天启、崇祯年间,胡正言、吴发祥又发明了多版分色套印技术,兼采拱花技术所长,进一步发展了套印技术。
贞观政要
贞观政要
[ 唐 ] 吴兢撰
一〇卷
明成化十二年 [ 一四七六 ] 崇藩刻本
《贞观政要》约成于开元八年(七二〇)。作者从武周时候起,长期参与国史的编撰,认为唐太宗时期法良政善、“良足可观”,遂分类编撰贞观年间(六二七至六四九)唐太宗与魏徵、房玄龄、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、诤议和奏疏,以及政治上的得失等,作为施政的鉴戒。是书记载较《资治通鉴》、两《唐书》为详细,对研究唐太宗及唐初政治有一定史料价值。
*展览免费免票,入馆需预约。可关注本微信公众号,点击菜单栏“约”—“预约入口”,进行预约。
来源:展览“传承之道——深圳博物馆藏史部古籍善本(下)”
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★
“星标”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我的消息哦
长
按
关
注
—官方微信—
深圳博物馆
深圳改革开放
展览馆
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
—官方微博—
@深圳博物馆
—官方网站—
https://www.shenzhenmuseum.com/